「清明節」掃墓祭祖禮儀程序
唐代詩人杜牧的詩《清明》:「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」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。
清明節,是中國傳統節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,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。清明節大約開始於周代,距今已有多年的歷史。清明節最早只是二十四節氣中其中一個節氣的名稱,其後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。清明節一般是在西曆4月5號前後。其實在清明節掃墓祭祖是謂之對祖先的「思時之敬」,意思是緬懷先人傳承孝心,後人為祖墳除草、填土防止雨水衝蝕祖先安身之處,這一程序很關鍵,一是慎終追遠,二是必須檢查墓穴可有損壞等風水問題。那到底清明節掃墓程序是如何,又有什麼禁忌,那天是最好呢?以下為大家分享一些清明節掃墓程序與禁忌!
掃墓祭祖最佳日期
其實習俗上我們都可以在清明前十天與後十天拜祭先人,因為清明節期間就是祭祖掃墓的日子,可是如果日子上許可,可以做到择日当然是很好,若未能预期以下日子扫墓普通日子也行,最重要是有孝心。以下提供的日子都適合掃墓祭祖,西曆28/3、31/3、1/4、5/4、8/4、11/4,時間在早上或中午,不在晚上進行活動就可以了。
掃墓祭祖禁忌
有什麼人比較不適合掃墓祭祖呢?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掃墓活動,因為孕婦陽氣比較重,最忌陰陽相衝影響胎兒,不僅如此,嚴格說來,女性來月事,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掃墓活動,不過合掌拜祭,不參與清理打掃還是可以的。
小孩和嬰兒是不適宜到墓地祭祖,因為小孩靈台較清,怕受到陰氣干擾,而且小孩容易到處亂跑大聲喧嘩,這樣做會打擾祖先安寧造成不敬。有見及此,因為墓地是先人的安居之所,故任何人都不應該跨過墳頭及祭品,嘻笑遊玩,污言穢語,亂跑亂坐,隨處小解,這樣做不僅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,更可能對附近其它墳地的先人構成滋擾。更不能踐踏別家墓地或對其它墓穴評頭品足,這樣會容易得罪先人或遭受到不良氣場帶回家。
每個人在清明節早上最好看看自己的印堂,在梳洗之前,先照照鏡看自己的印堂,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,印堂是兩眉之間的位置如有發黑則表示運氣較低,為了自保可隨身佩戴一些護身符或玉器,來作為化解。
當你開始打掃墓地之前,就最好不吃食物或只吃素,衣著整齊,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。在衣著方面應穿上素色的服飾,切忌大紅大紫。
掃墓、祭祀程序
奉香給山神土地(本地稱大伯公)之後再掃墓祭祖,到達墓園首先記得要燃點香燭,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,因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護神。此後再按照習俗先掃墓,就是將墓穴打掃乾淨。之後檢查墓穴四處是否有地方損壞,墓碑上的字是否清楚、有沒有脫落,如有,要用相同顏色補上,然後是祭祀,人們將帶來的香燭衣紙、鮮花果品、金銀紙錢、燒豬茶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,都供祭在先人墓前,記得若是先人之前沒有吃素,你就不要逼他吃素,這是孝道也是一種尊重!若是要為先人累計功德,那就自己吃素吧。輩分次序方面,親人拜祭要分先後次序,從家中由長幼輩分先後逐一上香祭拜祭就可以了。之後為墳穴培上新土、修整、墳墓上邊壓些冥錢,讓他人看了,知道此墳尚有後人,然後叩頭行禮祭拜。拜祭完畢後,眾人可食取祭品、然後焚化衣紙、奠酒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,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。
大家看完以上禁忌會覺得非常講究嗎?事實上大家帶著一顆慎終追遠的孝心,尊敬禮儀的拜祭祖先,其實掃墓並不是很可怕的事。